股票代码:836826

欧宝官网 欧宝官网
product display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蔬菜 菌菇 海鲜 蔬菜 鱼籽 海藻
传承非遗文化之魂 铸牢民族团结之基

来源:欧宝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08 09:50:04

产品详情

  神奇壮丽的哈尼梯田、婉转悠扬的彝族海菜腔、味道鲜美的过桥米线、古朴精湛的建水紫陶……千百年来,历史悠远长久的文化渊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多样性让少数民族聚集的红河州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红河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规划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工程,扎实推进“非遗+”融合发展,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成效,各民族文化蒸蒸日上。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196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86项、州级190项、县级904项。

  正午,被云雾笼罩的哈尼梯田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片片显露出来,层层叠叠的梯田包围着由一栋栋蘑菇房组成的村庄,身穿民族服饰的哈尼族群众在山岭间辛勤耕作……这里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五个重点村落之一——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

  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6月,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入选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水平发展十佳案例。一个多月前,阿者科村迎来了“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的第9次乡村旅游分红……

  岁月留痕、梯田“新生”。自申遗成功以来,红河州坚持在保护中巩固、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积极探索“法治引领、保护优先、注重传承、赓续发展”的保护路径,哈尼梯田遗产区累计恢复生态植被2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3.5%上升至63.8%,恢复灌溉沟渠140余条451.3公里,一系列保护举措,为景观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红河模式”。

  丰硕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的硬核政策,全州先后颁布实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条例》《关于逐步加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建议》,制定并逐渐完备哈尼古歌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方案,加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工作,开展非遗档案库建设和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国家、省、州、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同时,建立非遗保护中心数据库,对开展的非遗展演、民俗活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宣传片等有关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储存,通过红河非遗数字展示平台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实现资源共享,多向助力、多维赋值,以数字化为非遗保护传承“添翼”。

  “淘泥十二炼”“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108道工序环环相扣。“希望可以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一代。”这是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的梦想,她想把心中的光变为星火燎原。

  为此,从2008年起,田静开始带徒弟,2018年,成立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每年坚持举办4期免费培训,培训学员300余人,每年帮助不少于50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启动开展“小小传承人孝亲课堂”项目……“‘活’起来的非遗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田静表示,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传承建水紫陶烧制工艺,让民族品牌站得住、叫得响,从而推动各民族同胞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一把精巧的小剪刀,一张普通的牛皮纸,构建出了一个瑰丽的故事王国,囊括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神话和对自然的崇拜……这就是彝族花腰剪纸。在红河,各民族同胞用刺绣、剪纸等形式,诉说着千百年来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智慧。

  石屏县哨冲镇中心小学常年开设非遗文化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腰剪纸传承人普青华成为常驻“嘉宾”。“大家要认真耐心地剪,才能剪出漂亮的图案……”普青华表示,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促进了学生近距离体验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助力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红河州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具有影响力和传承能力的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工作室,设立非遗传承点,先后开展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班等。2023年,建水县成立首家建水紫陶产业学院,全面提升非遗传承人素养,激发各族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目前,全州有各级传承人1984人,其中,国家级13人、省级87人、州级395人、县级1489人。

  位于弥勒市西三镇的可邑村,有着370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歌舞《阿细跳月》和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的兴盛之地。

  走进可邑村,彝族阿细文化墙画随处可见,引得游客纷纷打卡拍照。“本来是冲着可邑优美的自然风光来的,没想到还能近距离感受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春节期间,重庆游客张媛高兴地表示,在游玩中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这次旅行很值。

  以文润心、以文育人。红河州着力抓好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深挖“非遗+”潜在市场,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及利用,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以可邑村为例,先后建成可邑彝族博物馆、蚂蚁哨非遗传习馆,推出研学游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深度了解、体验和学习彝族民间传统文化;在红河县“仰阿娜”文化旅游节上,近万名各族群众和游客走上街头,齐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在石屏县,吃烧豆腐、看彝族烟盒舞、听海菜腔,早已成为到红河逛吃的“标配”……

  百花齐放春满园。以“非遗+”为抓手,红河州积极推广“非遗+文旅”“非遗+直播”“非遗+研学”等民族文化融合模式,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背后故事、传承非遗项目基因,一大批叫得响、留得下的民族文化品牌正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连接,在不断满足各民族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更为全州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贡献着“非遗力量”。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红河各族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幸福家园、共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一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步,多彩的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并深深融进各族儿女的血液和灵魂,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关产品

版权所有:ob欧宝·(中国)官方网站入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信息产业部ICP网站备案:辽ICP备05024582号-1 技术支持:欧宝官网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