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苏-34战斗轰炸机挂载“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消息传回国内,军迷圈里可炸开了锅。大家眼睛一亮:咱自己的歼-16,能不能也行?如果也能挂上这杀手锏,冲着千里之外的关岛,冲着大洋上游弋的航母,那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我们手里三百多架歼-16啊,个个都是身板硬朗的多用途战机。要是它们都能变身,扛起高超音速导弹,那等于凭空多了三百多个四处机动、难以预测的发射架。一声令下,数百枚导弹雷霆万钧,饱和攻击之下,哪还有什么能挡住?这构想,确实够提气。
可这念头啊,从天上落到地上,撞上的是硬邦邦的现实。军事装备这东西,不是简单把俩物件儿凑一块儿就算完事,它背后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冰冷的技术规律。想让歼-16扛起“匕首”这种级别的家伙,首先就得过飞机跟导弹之间那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刁钻的“适配”关。
一、先掰扯掰扯“体重”这事儿
现代战机被戏称为“炸弹卡车”,形象是形象,但卡车也有载重极限。高超音速导弹为了跑出几千公里,肚子里得塞满燃料,生下来就是个“大块头”。拿俄罗斯那枚“匕首”来说,它体重大概在4吨上下,身长将近8米。这是个什么概念?比常见的家用SUV还要重。
要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硬生生挂到战斗机肚子底下,对飞机的骨架、起飞时的负担、乃至于飞起来之后的姿态和性能,都是一次字面意义上的“极限挑战”。我们自己的武器库里,现在能让战机挂载的,尺寸最大的应该是鹰击-12反舰导弹,也就2吨左右,连“匕首”一半都不到。
就算挂这2吨重的鹰击-12,对歼-16来说也已经是挺吃力的事儿了,长期这么干,对机体寿命肯定有影响。所以平时训练或者一般任务,歼-16带的更多还是不到1吨的鹰击-83系列导弹。
比鹰击-12更重的,我们有鹰击-18,还有空射版的鹰击-21。外界普遍猜测,鹰击-21这枚大家伙,重量大概就在3到4吨之间,跟“匕首”差不太多。让歼-16挂一枚4吨重的导弹?抱歉,这已经差不多摸到它设计的极限载荷天花板了。
更别提有些文章里,拍脑袋想出来“一架歼-16挂四枚鹰击-21”,那总重能到十几吨。这属于物理学范畴外的想象。歼-16那12吨的最大载弹量,指的是在它全身十几个挂点上,零零碎碎挂满各种弹药的总和,可不是让一个挂点去承受这么大的重量和体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俄罗斯的苏-34能扛,我们歼-16就不行?答案其实挺残酷的:苏-34体格更壮,骨架更硬朗。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能到45吨,而歼-16是35吨。这差出来的10吨,看着不多,在航空设计里可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了。这10吨背后,是发动机推力、机体结构强度、起落架承重等等一系列从根儿上就不同的设计。
俄罗斯为了把“匕首”丢出去,用的平台个个都是“大力士”。除了偶尔客串的苏-34,它的主力发射手是米格-31截击机,这家伙最大起飞重量46吨,比苏-34还重。
再往上,图-22M3“逆火”轰炸机,起飞重量一百二十多吨,我们最大七八十吨的轰-6系列根本没法比。所以啊,想让战机挂载重型高超音速导弹,首先考验的是平台自身的“蛮力”,这点上,不得不承认,我们和俄罗斯专为此设计的平台,确实有差距。
二、再说说“身板和步子”的事儿
如果说重量是硬件上的硬杠杠,那么气动布局,也就是飞机设计的“基因”,决定了它天生适合干啥。我们的歼-16和俄罗斯的苏-34,虽然都出自大名鼎鼎的苏-27家族,算是师兄弟。这个家族的设计精髓在于机身跟翅膀融在一起(翼身融合),翅膀呢,相对来说更长更窄一些(展弦比大)。
展弦比大点儿,就像鸟儿展开更宽的翅膀,飞起来升力足,效率高,跑得远,特别适合长时间在天上转悠或者执行空优任务。我们的歼-16就是个出色的“长跑型选手”,样样都能干,是个均衡的多面手。
可这“长跑选手”的身板儿,也有它的短板。翅膀宽大,在带来高升力的同时,也意味着迎面承受的气动压力大,而且不利于玩高速冲刺这种极限操作。
回头看看俄罗斯专门发射“匕首”的米格-31,它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子。它的设计更像美国的F-15,不是翼身融合,而是采用传统的布局,翅膀相对短宽一些(展弦比小,切尖三角翼)。
小展弦比的飞机,就像是天生的“短跑冲刺型选手”。它可能没那么省油,升力效率也不高,但好处是空气阻力小,翅膀结构更结实,能飞得特别快,而且翼载荷相对小,特别适合挂着重东西去玩高速突防。
这点有多关键?“匕首”这种导弹,它可不是从地上爬起来,靠自己一点点加速到高超音速的。它更像是个从天上发射的弹道导弹,需要发射平台先把它驮到上万米的高空,然后自己再加速到超过2马赫的速度,用力把它“甩”出去。有了这个初始的高度和速度,导弹自身的燃料能省老大劲儿,最终速度和射程才能飙得更远。
米格-31能飞到接近3马赫,是“匕首”最理想的“空中助推器”。它那个低展弦比的设计(2.94),就是为了这种高速任务量身定做的。反观歼-16,展弦比在3.5左右,它的设计基因就决定了它不是一个理想的高速发射平台。硬要让它去干米格-31的活儿,不仅速度上不去,机体结构也要承受额外的风险。
三、别急着YY,路子多着呢
这么看来,“三百架歼-16齐射高超音速导弹”这画面,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确实更像是一厢情愿的美好幻想。它有点忽略了飞机设计里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和工程限制。这不是说歼-16不厉害,而是说,得“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没辙了?当然不是。俄罗斯用苏-34甚至米格-31发射“匕首”,本质上是一种有点“取巧”的、过渡性的方案。它是把陆基弹道导弹搬上了天,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导弹本身技术不一定最前沿,飞起来的轨迹也相对固定。
未来真正的发展方向,更可能是另一条技术路线——那种带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一体化”高超音速导弹。这种导弹不需要庞大的助推器,个头和重量能大幅缩小,到时候,才能真正配得上挂在战斗机甚至轰炸机上。这才是高超音速武器跟空中平台完美结合的理想形态,也是各国都在铆足劲儿攻克的方向。
所以对我们来说,与其非要让“长跑选手”歼-16去客串百米冲刺,不如踏踏实实探索更适合我们自身装备体系的发展路径。比如说,继续深挖轰-6平台的潜力,给它的后续改进型号(比如轰-6N)专门优化挂载能力,让它成为一个可靠的重型导弹运载平台,一次背上一到两枚鹰击-21,然后在战斗机群的保护下,在对手防区外发起攻击。
或者,我们可以换个思路,集中力量去研发新一代的、重量和尺寸更小、更适合战斗机挂载的空射高超音速武器。当导弹的重量能从4吨降到2吨甚至更轻的时候,歼-16挂载它的可行性就会指数级上升。
俄罗斯人这次用苏-34发射“匕首”,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发,不是让我们简单去模仿它的战术,而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利用空中平台的超强机动性,把高超音速打击能力从固定发射架上解放出来,变得更灵活,更突然。
看清现实的局限,不是为了泄气,而是为了找到更靠谱的前进方向。我们的目标,同样是构建一个让任何对手都不敢轻举妄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体系。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不止一条,选择最适合我们自己的那一条,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远比沉浸在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里要重要得多。
哪个股票平台最正规,股票配资炒股公司,配资台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